《黄帝内经》有言:“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与脾相通,雨气与肾相通。
《黄帝内经》有言:“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么疾病灾害就要发生了。
《黄帝内经》有言:“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外界邪风的到来,迅猛有如急风暴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入人体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病邪侵入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人们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如果感受到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如果感受到了地的湿气,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
《黄帝内经》有言:“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善于观察经脉虚实,了解阴阳变化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穴)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穴)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确实了解了哪些病是不及(轻微),哪些病是太过,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发生危险了。
《黄帝内经》有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色泽,按病人脉搏,首先要辨别病人属阴还是属阳。
《黄帝内经》有言:“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黄帝内经》有言:“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针刺就可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对于疾病来说,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被治愈的时候,要防止疾病复发。对病人来说,形体赢弱的,应用厚味的药品补之;精气不足的,应用甘温药温补其气。
《黄帝内经》有言:“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胸腹胀病的,可用泻下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观察病的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黄帝内经》有言:“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我听说天是属阳的,地是属阴的,日是属阳的,月是属阴的,(由于阴阳日月的运转)经过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人体也与天地日月变化相对应。但现在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不相符合,这是什么原因呢?
《黄帝内经》有言:“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岐伯回答说:阴阳是有名无形,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由一可数到十,由十又可分到百,由百可散为千,由千又可推到万,由万再推演下去,是数不尽的。虽然变化无穷,但是它的根本规律却只有一个。
《黄帝内经》有言:“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天地之间,万物正在生长繁衍。它们还未长出地面时叫做阴处,又称为阴中之阴;当它们才长出地面时叫做阴中之阳。
《黄帝内经》有言:“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黄帝内经》有言:“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约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黄帝内经》有言:“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跟起于历兑,名曰阴中之阳。
《黄帝内经》有言:“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跟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黄帝内经》有言:“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黄帝内经》有言:“阴阳中中,传为一周,气里行表而为相成也。”阴阳之气,运行不息,一日一夜行于人身一周,周而复始,这样气运于里,而形立于表,形气二者是相互为用的。”
《黄帝内经》有言:“黄帝问曰:人有四经(肝心脾肾)十二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何谓?”
《黄帝内经》有言:“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即手太阴应正月、手阳明应二月、足阳明应三月、足太阴应四月、手少阴应五月、手太阳应六月、足太阳应七月、足少阴应八月、手厥明应九月、手少阳应十月、足少阳应十一月、足厥明应十二月)。”
《黄帝内经》有言:“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阳脉有五种,但五时之中五脏的阳脉各不相同,因此成为二十五种阳脉)。
亿梵瑜伽客服:
《黄帝内经》有言:“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黄帝内经》有言:“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脏脉),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如肝脉真脉独见,与其他各脏悬殊,十八天就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黄帝内经》有言:“曰:二阳(阳明,指胃和大肠二经)之病发心(脾)(痹),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一般的说,胃肠有病,就会发生严重的心痹证,病人经常感觉大小便困难,如果是女子的话,就会闭经不来,若是病久传变了,或者形体发热消瘦,或者喘息气逆,那就不可治疗了。
虽诵千言,不行何益,
不如一闻,勤修得益。
虽诵千言,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闻可灭意。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闻行得度。
虽诵千言,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欣乐奉行。
虽诵千言,我心不灭,
不如一句,舍骄慢逸。
虽诵千言,求名愈著,
不如一说,弃执离著。
虽诵千言,色情愈固,
不如一解,心境忘怀。
虽诵千言,不求出世,
不如一悟,绝离三界。
虽诵千言,不存悲智,
不如一听,自他两利。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
久成佛道,为度众生。
慈悲大愿,现菩萨身。
众生心诚,有求必应。
愿诵千言,诚心恭迎,
观世大士,成道吉日!
《黄帝内经》有言:“曰:三阳(太阳,指小肠与膀胱二经)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下身浮肿),及为痿厥腨?其传为索泽(血涸肤枯),其传为颓疝(阴囊肿大)。”
《黄帝内经》有言:“曰:一阳(少阳,指三焦与胆二经)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心胸牵引作痛),其传为隔(饮食不下,大便不通)。”
《黄帝内经》有言:“二阳(阳明,指胃和大肠二经)一阴(厥阴,指肝经和心包络)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嗳气)善欠,名曰风厥(病名,包括惊骇、背痛、善噫、善欠等症状)。
《黄帝内经》有言:“二阴(少阴,指心与肾)一阳(少阳,指三焦与胆二经)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黄帝内经》有言:“三阳(太阳,指小肠与膀胱二经)三阴(太阴,指肺与脾)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太阳和太阴的发病,就会发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筋骨解驰,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黄帝内经》有言:“鼓(脉的搏动)一阳曰钩(弦),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钩),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脉搏指微有力,像弦一样端直,叫做弦脉,脉搏指无力,毛一样轻浮,叫做毛脉。脉搏指有力、来盛去衰,势如曲钩,叫钩脉。脉搏指无力,轻按不足,像石头下沉,叫做石脉。阴阳之气,来去和缓,叫做溜脉。
《黄帝内经》有言:“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味。是故刚愈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十二经气就会衰绝)。
《黄帝内经》有言:“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肝病传心)谓之生阳(木生火),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肾水侮脾土),死不知(是不可治的死证)。
《黄帝内经》有言:“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吼痹。阴博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黄帝内经》有言:“三阴(肺脾)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心肾)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心包络、肝)俱搏,十日平旦(清晨)死。三阳(膀胱、小肠)俱搏且鼓(搏动太甚),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满腹,发尽疼,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胃、大肠)俱搏,其病温气滥,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黄帝内经》有言:“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黄帝内经》有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好像是宰相,主一身之气,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都需要它来调节。
《黄帝内经》有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譬如将军,谋虑是从它那儿来的。
《黄帝内经》有言:“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是清虚的脏器,具有决断的能力。
《黄帝内经》有言:“檀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檀中像个内臣,君主的喜乐,都由它透漏。
《黄帝内经》有言:“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受纳水谷,好像仓库,五味化作人体的营养,是由它那儿产生的。
《黄帝内经》有言:“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主管输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是在它那儿最后完成的。
《黄帝内经》有言:“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功能,是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起到分化作用。
《黄帝内经》有言:“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出智慧和技巧来。
《黄帝内经》有言:三焦者,决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主疏通水液,周身行水的道路,是由它管理。
《黄帝内经》有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是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体外。
《黄帝内经》有言:“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黄帝内经》有言:“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熟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第八:“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六十日为一甲子,是为一节。“六六”就是六个甲子),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以九九之法,与天道会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即人与天地相应之意),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确定日月行程、迟速的标准);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标明万物化生的循环周期)。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天体所划分的区域和度数,日月运行有一定部位),周有道理(万物化生的循环也有一定的规律),日行一度(每昼夜日行周天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而月行十三度有余),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所以大月小月,合天为一年),积气余而盈闰矣(而余气积累,则产生了闰月)。立端于始(首先确定一年节气的开始),表正于中(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校正一年里的时令节气),推余于终(然后再推算余闰),而天度毕矣(这样天度就全部计算出来了)。”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2:“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天有十个日干,代表十天,六个十干,叫做一个周甲,六个周甲成为一年,这就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3:“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4:“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五天叫做一候),三候谓之气(三候成为一个节气),六气谓之时(六个节气叫做一时),四时谓之岁(四时叫做一年),而各从其主治焉(治病就应顺从其当王之气)。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5:“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基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五行气运相互承袭,都有主治之时。到了年终之日,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立四时,四时分布节气,如圆环一样的没有端绪。五日一候的推移,也是像这样的,所以说,不知道一年中当王之气的加临,节气的盛衰,虚实产生的原因,就不能当医生。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6:“帝曰:五运之终始,如环五端,其太过不及何入侵?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7:“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木克土),长夏胜冬(土克水),冬胜夏(水克火),夏胜秋(火克金),秋胜春(金克木),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8:“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侯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推求脏气到来的时间,都以立春前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脏气先到,就称为太过。太过就侵犯原来自己所不胜的气,而凌侮它所能胜的气,这样叫“气淫”。如果时令已到而相应的脏气不到,就称为不及。不及则己所胜之气因无制约就要妄行,所生之气也因无所养而要受病,所不胜之气也来相迫,这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脏气来到的时候,谨慎的观察与其相应的时令,看脏气是否与时令相合。假如脏气与时令不合,并且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无从分辨,那就表明内里邪僻之气已经生成,这样,就连医生也是无能为力的。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9:“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黄帝问道:五行气运有不相承袭的情况吗?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气运,不能没有规律;气运失其承袭,就是反常,反常就要变而为害。黄帝道:变为害又怎样呢?岐伯说:这会使人发生疾病:如属所胜,患病就轻;如属所不胜,患病就重;假如这个时候再感受了邪气,就会死亡。也就是说,五行气运的反常,在不当克我的时候,病比较轻,而在正值克我的时候,病就重了。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10:“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脩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黄帝道:讲得好!我听说天地之气化合而成形体,又根据不同的形态变化来确定万物的名称,那么天地的气运和阴阳的变化,对于万物所起的作用,哪个大哪个小,你可以告诉我吗?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但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也博大,也难以计算。不过既然你提了这样一个很好的问题,那么我就说一下这其中的道理吧。草有五种不同的气味,这五味的美妙也是不能穷尽的。人的嗜欲不同,对于色味,是各有其不同嗜好的。天供给人们五气,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心肺,能使脸色明润,音声洪亮。五味由口进入,藏在肠胃里,它的精微可养五脏之气。五气和化,就有生机,再加上津液的作用,神气自然会旺盛起来。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11:“帝曰:脉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黄帝问道:人体内脏与其外在表现的关系是怎样的?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功用是充实血脉,是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应。肺是气的根本,是藏魄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功用是充实肤表,是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应。肾是真阴真阳蛰藏的地方,是封藏的根本,精气储藏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功用是充实骨髓,是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魄的所在,其荣华在爪甲,其功用是充实筋力,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是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应。脾是水谷所藏的根本,是营气所生的地方。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其功用是充实肌肉,属于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叫做器,能排泄水谷的糟粕,是转化五味而主吸收、排泄的。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
《黄帝内经》六节脉象论篇第九12:“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人迎脉搏大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称为格阳于外。寸口脉博大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称为关阴。假如人迎与寸口之脉都大于常人四倍以上称为关格,关格之脉衰竭到不能通达天地精气的地步,就会死亡的。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1:“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气也。”与心脏相配合的是脉,它的荣华表现于面部的色泽,那制约心脏的是肾。与肺脏相配合的是皮,它的荣华表现于毛,那制约肺脏的是心。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2:“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所以多吃咸味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而面色失去光泽;多吃苦味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吃辛味的东西,会使筋拘挛而爪甲枯槁;多吃酸味的东西,会使肉坚厚而唇缩;多吃甜味的东西,会使骨骼发生疼痛而头发脱落。这些是由于饮食五味的偏嗜而受到伤害的情况。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肾喜咸味,这就是五味和五脏的对应关系啊!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3:“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五脏荣于面上的气色,表现出的青黑色像死草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黄色像枳实(中药名,色青黄)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黑色像黑煤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赤色像败血凝结一样,那是死征;变现出的白色像枯骨一样,那是死征。这是从五种色泽来判断死征的情况。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4:“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面上的气色,如果青的像翠鸟的羽毛,那是生色;赤的像鸡冠,那是生色;黄的像蟹腹,那是生色;白得像猪脂,那是生色,黑的像乌鸦的羽毛,那是生色。这是从五种色泽来判断有生气的情况。进一步说,凡是心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硃砂一样;肺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肝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绀色的东西一样;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栝楼实一样;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紫色的东西一样,这些是五脏有生气的变现。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5:“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五色、五味与五脏是相合的:白色是合于肺脏和辛味,赤色合于心脏和苦味,青色合于肝脏和酸味,黄色是合于脾脏和甜味,黑色合于肾脏和咸味。所以白色又合于皮,赤色又合于脉,青色又合于筋,黄色又合于肉,黑色又合于骨。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6:“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人身的经脉,皆上注于目;所有的精髓,皆上注于脑;所有的筋,皆注于骨节;所有的血液,皆注于心;所有的气,皆注于肺,这气血筋脉向四肢八谿的灌注就像潮水一样。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7:“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为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也。”人在躺卧的时候,血就归于肝脏。血是荣养四肢百骸的。所以目得了血就能看东西,足得了血就能行走;手掌得了血就能握物;手指得了血就能拿物品去。睡起走到屋外,被风吹着,则血凝结在肤表上,就要发生痹证,如果凝涩在经脉里,就会使得血行迟滞;如果凝涩在足部上,就会发生下肢厥冷,这三种疾患,都是由于血液不能流回到孔窍,所以发生痹厥等病。在人身上,有大谷十二处,小谿三百五十四处,那十二关还不在其内。这些都是卫气所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容易留止的处所,如果受了邪气的侵袭,就赶紧用针刺或砭石除掉它。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8:“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在开始诊病时,应当把五决作为纲纪。打算知道某病是从哪脏里发生的,先要考察那一脏脉的胃气怎样。所说的五决是什么呢?就是五脏之脉。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9:“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甚则入肺)。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甚则入心)。”所以头痛巅顶的疾病,属于下虚上实,病在足少阴、太阳两经;如病逝加剧,就会传入肾脏。眼花摇头、发病急骤的;或者目暗耳聋,病程较长的,属于下实上虚,病在足少阳、厥明两经;如病逝加剧,就会传入肝脏。腹满胀起,胸膈胠间像撑拄一经,下体厥冷,上体眩晕,病是在足太阴、阳明两经。咳嗽逆喘,胸中有病,病是在手阳明、太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肺脏。心烦心痛胸中不适,病是在手太阳、少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心脏。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10:“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去;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脉搏的小大滑涩浮沉等表象,可以凭手指分别出来。五脏的气象,可以从比类中去推求。察听从五脏反应出的音声,可以意会而分析它。五色虽然精微,可以用眼来观察。在诊断中如果能够参合色、脉,就能够万无一失。如果面上现出赤色,脉搏躁数而又坚实,在诊断上来说,就是病气积聚在腹中,常常妨碍饮食,这种病叫做心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过于思虑伤了心气,所以病邪乘虚而入。如果面上出现白色,同时脉搏躁数而又浮大,上虚下实,这是病气积聚在胸中,喘而且虚惊,这种病叫做肺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寒热,并在醉后入房。如果面上出现青色,同时脉搏长,并且左右弹指,这是病气积在心下,撑住两胠,这种病叫做肝痹;它的致病原因,是因为受了寒湿,所以病理机转和疝气一样,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症状。如果面上出现黄色,同时脉搏大而虚,这是病气积在腹中,自觉有逆气,这种病叫厥疝;女子同样有这种情况,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四肢过劳,出汗后受了风的侵袭。如果面上出现黑色,同时下部脉坚而大,这是病气积在小腹和前阴,这种病叫做肾痹;它的致病原因,是有凉水淋浴后就睡觉而得的。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11: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都不是死的征象;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都是死的征象。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一1: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所听到的对脏和腑的说法,是有分歧的。有的把脑髓叫做脏;有的把肠和胃叫做脏,但又有把肠胃叫做腑的,他们的意见是相反的,却都说自己对。我不知到底谁说的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一2: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赤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鼓曰实而不满”。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的厚德载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泻于体外,这叫做“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的健运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做“传化之腑“。就是说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粨分别输送和排出的。加上“魄门”,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样是使糟粨不能长久藏于人体内。我们所说的五脏,它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然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要由水谷充实它。至于六腑呢,它的作用,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的被充满。食物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赶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的。
关于亿梵
于年坐落于“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亿梵”意为亿万大众的心灵净土,瑜伽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是都市人的第二个家。希望在亿梵一起琴、棋、书、画、诗、茶、瑜伽。亿梵是谋生处,也是乌托邦的土壤,感谢经我之手,把美好传递至有缘人。我们一起遵循层层递进的修习方法:修己、和家、爱人。
“修己”的方式,为<简瑜伽,也称为五行瑜伽;“和家”的方式,为<和瑜伽,也称为幸福瑜伽;“爱人”的方式,为<善瑜伽,也称为大爱瑜伽。
亿梵创始人李善霞
著书《简瑜伽》
亿梵瑜伽学院院长
人大哲学硕士
专注瑜伽15年
授课一万小时+
面授学员五千+
中国传统文化与瑜伽的融合者
联系我们苏州园区东沙湖路号繁华里商业街栋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