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的故事收敛之药

药物只是一个势能,作用于人体。请记住,那个本体是人体,药物只是激发人体,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人体达到治病的目的呢?就是要细心地体贴人体陷在什么困局,它需要怎样的助力。打个比方,就像是一辆卡在坡中间的车,你需要知道车是向上还是向下。比如车要向上爬坡,那你需要向上推车一把。假如要向下行,那就向下推车一把。

这中间非常关键的是,你要先去问车,它究竟是想向上,还是想向下。这个问,就是对车的体贴,就是对车的尊重。然后得知了车的意愿,你再采取相应的方向,助车一把力。

这个车,就是身体。那个你采取的相应的方向,就是所采用的药物。

现在谈一谈酸收的药物,这一类药物是很重要的。为什么重要,因为人体有时会出现涣散的局面。涣散的局面,就需要收敛一下。这背后的道理其实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也。当一个涣散有余,那就损之,怎么损,用“收”来损。

我理解的治病,其实也即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比如一个人是一个紧绷的状态,那这个恰恰需要打开。比如一个人亢奋,那这时恰恰需要泼冷水。比如一个人处于涣散,那他需要把心收紧,需要把自己打磨得精纯。这些即是治病。

在经方中,有一类药,它们本身带着“收”的力量。想一想,你现在去喝一大口醋,下意识的你可能会眉头紧锁,身体发紧一下。说明酸能收。

什么情况,身体在发信号,它已经收不住了,亟需帮助?当人体能量在大量耗散,身体已无力关掉闸门阻止这一趋势。我们知道,人体有三种排泄通道:汗、吐、下。当人体大量出汗、大量呕吐、腹泻频繁,以及大量出血,这些情况下,人体就是在快速耗散能量,不及时阻止,人是有生命危险的。那么外力赶紧去帮身体,帮人体收住。

当这种情况发生,手头有酸收的药物赶紧熬起来。酸收的经方药,有这些——白芍、五味子、山萸肉(也叫山茱萸)、酸枣仁、乌梅、龙骨和牡蛎等等。选谁呢?

结合身体的整体病证,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

山茱萸

先来谈谈山茱萸。山茱萸性温。它能涩精益髓。把精华一收涩,让骨髓变得坚固,有力量。所以后世中医说山茱萸补肾。其实后面的原理是因为山茱萸能收敛,同时它补津液。

近代名医张锡纯每用山茱萸救治脱证。《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愚临证数十年,于屡次实验中,得一救脱之圣药,其功效远过于参芪,而自古至今未有发明,其善治脱者其药非他,即山茱萸一味大剂煎服也。盖无论上脱、下脱、阴脱、阳脱、奄奄一息,危在目前者,急用生净萸肉三两,急火煎浓汁一大碗,连连温饮之,其脱即止。

有个医案,一老人,素有痰喘,冬天发作厉害,这次由于劳力过度,导致喘脱,在干活的时候就突然短气乏力,卧倒在地,呼吸气微,病人自己觉得气息不续,脸色苍白。急用独参汤,服后虽然稍微呼吸有力,但还是没法令气息相续。再按他脉,虚散不定。此危证也,用人参还须配山茱萸,才能补气固脱。纯用人参能补虚,山茱萸重用能固散,所以对于气虚外散者,必须连用参萸,才能补虚固散。故称此二药为虚散二药。这样再给病人服上药时,病人遂汗止心定,气脉相续,渐渐缓过气力来,能够自动坐起,言谈举止如常。

对于气虚外散者,需要益气,益气的有人参、附子、艾草、黄芪等,但气补起来了还不够,还要把它固起来。固脱有山茱萸,五味子。一补一固,人就不脱了。

值得记住的是,山茱萸要大剂量,急煎频服,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振作精神。故效如桴鼓,救生命于垂危之间。

《神农本草经》记载,说山茱萸主寒湿痹。山茱萸酸敛之性用来止汗固脱在意料之中,可用来治心腹肢体疼痛,并认为它有条达血脉效果,却出人意料。但凡痹痛皆气血不行,山茱萸酸涩收敛,何以能行气血,盖人体血脉通畅,必赖以收缩跟舒张二力,相互并济,正如欲出重拳,必先把拳攒紧回收,欲跳高处,必须屈膝蹲下,将力量收于一处,以助蹦出,而山茱萸便能够将耗散之气血收于一处,令血脉缩紧后,弹出更有利,就像弹簧,你下按力量足够,上弹就高,你如果不下按,它就不弹,气血脉道之理,跟物理亦相通,必心脏收回充足气血,才能用力泵出,这就是为何桂枝汤用桂枝配白芍成为群方之首,白芍能将血收回来,桂枝能将拳打出去,那么血足脉通,痹痛便止。所以治疗各类痹痛时,用山茱萸酸收气力之时,还必须配以丹参、五灵脂,或桂枝,活血化瘀温阳,将脉道障碍扫清,令血气泵出力量更强。

那就接着来谈一谈白芍。

白芍

单熬煮这味药尝之,白芍没什么气,味是一种类似于破水缸里存的陈年雨水一般的寡淡的沤味,这是典型的阴而降的味道。其次有些微苦,苦是主降主泄的。酸味不多,没有五味子、山萸肉和乌梅那么酸,所以它不是以酸敛为主。黏液也不多,滋阴强壮的作用也不大。

白芍以降和泄为主,收敛滋阴为辅。

桂枝汤用白芍,主要是用它收敛滋阴的功用,白芍能把身体里的闲散津液收集起来,合上生姜、红枣和炙甘草,形成“四守一攻”的格局。

白芍是芍药的一种,还有一种叫赤芍。古人是不分的。因为采药时,是不容易分。但究竟一点,还是有区别,赤芍的香气比白芍更浓郁,更苦,酸,回甘更甚。赤芍偏祛瘀。白芍平和,偏敛津液。传统用药习惯,痉挛性疾病用白芍药较多;如果舌质黯紫,或血液黏稠者,或为血管疾病者,使用赤芍药比较多。

对于五味子,首先跑出脑海是两个方子,一个是小青龙汤,另一个是射干麻黄汤,都与咳嗽有关。

五味子

五味子能养五脏气。它是生津之妙药。五味,顾名思义,五味兼备,而酸独胜,能收敛肺气,敛肺之神品,所以它号称嗽神,咳嗽之神。

五味子主要是酸的,有收敛的作用,为什么要用这味药,需要从人体的大循环来解释: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的功能是有吸才有呼,有敛才有散,就像天地,永远是对立统一的二元双向力。比如说,我们说肝主疏泄,是说肝以疏泄为主,事实上肝也有收敛的功能,也要敛肝血,不可能只是疏泄。整个人体的收敛功能是下焦元气所主,普遍习惯简单地说是肾所主,人体循环后回收的精气自上焦下行,交由肾的系统来封存和再利用,咳嗽等于是人体一次次强行宣肺和解表,这是很消耗元气的。此方中多数是宣散气化剂,也是耗散得。耗散多了,则越发不能收敛,于是需要增强收敛功能,收敛足够的元气,才能更好地宣散以驱邪,就像要蹲得深才能跳得高一样。所以需要五味子来增强元气的收敛作用,才能更好地宣散和止咳。

五味子有两种吃法,我告诉你,你想泻火厉害的,你把它捣烂了,捣烂来煮水,它就带苦了,能降火,火比较热。

但是火又不大又想补虚的,就不要捣了,千万别捣烂就直接煮了,它那个酸甜的味道就比较明显!

锤烂跟不锤烂的味道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捶烂煮的,它核入深层次,锤烂煮,你生气以后睾丸炎,还有卵巢方面的炎症,你还得锤烂来煮,让它降到里面去深层次。

?

酸枣仁

《本草经疏》:“酸枣仁,实酸平,仁则兼甘。熟则芳香,香气入脾。主治虚烦、烦心不得眠。”

这味药别名叫“好睡眠”,吃了它就能够好睡眠。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医圣张仲景很推崇这味药,因为这个药很好,在《金匮要略》中,他特别用这味药,来命一个安神的方子。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这个方子条文中说是治血虚而烦的失眠。

从人模式而言,在深睡眠的时候血液运行过缓,血虚之人此时容易造成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所以血虚的人不能深睡眠,或容易失眠,这也是人体的一种自保机制。

茯苓在此处起到的是下行的作用。说茯苓是利水和安神,是淡降下行的势能。血虚的失眠单是安神镇敛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此方重用酸枣仁,这味药有滋养和收敛的双重作用。

??

乌梅

乌梅,乌梅酸温。酸酸的,收敛肺气。酸收酸收酸涩的,能够让肺微微往里收。

有个成语叫望梅止渴。那梅酸的酸甘化什么?化阴。辛甘化阳,看到辣椒啊,很辣,人就会很冲动,看到酸梅很酸,人就会静悄悄。晚上翻来覆去在床上睡不着,搞两个酸梅,再调点糖水一喝,就安然入睡,就静下来,酸能让人静,它能止渴生津。

能安泻痢。一个人泻痢热久以后,肛门都容易脱垂。所以用乌梅煎水可以收敛肠道。它不单安泻痢,对于那崩漏啊效果也不错。妇人崩漏,一般可以用乌梅烧灰研成末。用乌梅汤直接调下,它就可以收敛止血。

乌梅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它能够让肚子里的蛔虫啊,不犯上作乱。那个人吃多酸的,碰到酸都会怕怕了,虫呢,虫得酸则静,那虫本来在肚子里翻江倒海,那酸味药一喝下去,它就静悄悄不敢动,好酸呐。所以说治疗这些虫啊,用酸可以让它静,再用一些黄连,黄柏苦的一下去,它马上不往上走了,太苦了,头一低下去就往肛门里跑。跑了,脚底抹油要溜了,所以再给它用点大黄一泄一排,那虫就出来。所以说治虫就三句话,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服,像你还要加点川椒啊,辛烈的一下去去。辣死了,赶紧逃。

乌梅汤号称是中药十大最难喝之药,既酸又辣,还苦,就是五味杂陈,实在难喝。你都那么难喝,那虫喝了会怎么样呢?那就赶紧跑。

??

龙骨

龙骨味甘。它是甘甜的。梦遗精滑。就说遗精或者漏汗可以用它。龙骨它可以封藏巩固住人的气血津液,因为汗为血之余。崩带肠痈。崩漏带下这些之类收敛收不了的,它可以收敛。

龙骨是收涩的。它对于溃疡溃烂久不愈,它有生肌收敛之功。

在很多孩子惊慌失措,有些小孩子癫痫啊,有些孩子他抱到外面去听到打鞭炮或者什么之类的,回来的话惊讶就发烧,受惊了。一惊吓了气就乱了,惊则气什么?气乱。《黄帝内经》讲怒则气上,惊则气乱。

龙骨是原始动物的化石,取其镇定收摄之性。这个药安神敛精很管用,也很常用。真正远古化石的龙骨的能量场让人有一种瞬间置身于一座古庙之中的感觉;又比如古建筑的大殿,不管外面如何燥热,心情如何烦乱,一进去人就宁静了,被镇摄住了,就是这种能量。

??

牡蛎

牡蛎是海中的牡蛎壳,取其燥涩镇敛之性。

龙骨牡蛎这两样药经方里同时用的时候很多,用在惊、狂、卧起不安这一类的证。临证上治失眠烦躁多思多虑,效果也很好。这两药还可以用于治遗精阳痿,应该说是其镇敛的作用能收精气趋下,精气下自然肾气足。也正是因为这两样药无滋养之性,亦不热不寒,所以寒热虚实皆能用。

牡蛎这味药用途很广泛,除敛涩之外,还可用于燥痰湿和化坚结。痰湿和坚结虽然叫法不一样,无非都是瘀滞凝结之物而已。牡蛎在肿瘤、结节增生类疾病上运用很多。

结语:

同为收敛药,芍药微苦酸寒,性质温和均衡,敛津液,亦能泻实;五味子温燥而酸泻,主要用于咳嗽水饮;山萸肉酸温固脱,主要用于元气不固;乌梅则酸而轻升,无温补之性,可用于温病之虚浮,暑月之收敛,也主肌体赘疣;龙骨牡蛎煎水接近于无色无味,因其为骨壳之钙化物,秉重镇收涩之性,它们不是靠酸味和黏质来收敛的,和前面那些收敛药都不一样。

草药的故事

《阴虚阳亢家族》

草药的故事

《气滞类药物》

草药的故事

《升麻》

草药的故事

《癌症经常出现的草药》

草药的故事

《艾草》

草药的故事

《知母》

草药的故事

《天花粉》

草药的故事

《白术》

草药的故事

《木香》

草药的故事

《茯苓》

草药的故事

《香附》

草药的故事

《陈皮》

草药的故事

《人参》

草药的故事

《杏仁》

草药的故事

《地黄》

草药的故事

《红枣》

草药的故事

《连翘》

草药的故事

《细辛》

草药的故事

《麻黄》

草药的故事

《黄芩》

草药的故事

《姜》

草药的故事

《黄连》

草药的故事

《芍药》

草药的故事

《甘草》

草药的故事

《牡丹皮》

草药的故事

《厚朴》

草药的故事

《枳实》

草药的故事

《桂枝》

草药的故事

《桔梗》

草药的故事

《大黄》

草药的故事

《生石膏》

草药的故事

《葛根》

草药的故事

《半夏》

草药的故事

《附子》

草药的故事

《当归》

草药的故事

《川芎》

草药的故事

《芒硝》

草药的故事

《柴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pz/6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