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学胸部癌症之肺癌

复方白芷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m.39.net/pf/a_4447663.html

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为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黏膜的肺泡癌,不包括转移性肺癌及气管癌。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很多发达国家中,肺癌在男性常见肿瘤中占首位,在女性常见肿瘤中占第二、三位。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工业发达的英、美、日等国上升更为显著,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为4.97/10万(~年全国普查)。在28个国家中,肺癌已成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在癌症的死亡患者中,肺癌在男性患者中占35%,在女性患者中占17%。例如:美国年肺癌的发病率为15.4万人,死亡为14.6万人,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70年代,肺癌死亡率在男性提高18倍,女性提高7.5倍。日本从年到年肺癌死亡率男性提高10倍,女性提高7.5倍。我国上海市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年上海市区肺癌的死亡率男性为28.5/10万,女性为11.1/10万,在癌症死因中分别占四、五位。~年分别增长为52/10万和18.3/10万,男性、女性分别上升82%和65%,在癌症死亡率中已居第二位。年上海市区男性肺癌发病为人,发病率为61.9/10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女性发病为人,发病率为19.7/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三位。男女比例为2.7∶1。

资料表明,不论上海、全国或国外,肺癌发病率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肺癌的发生率在城市与农村中有明显差别,城市高于农村。调查资料表明,从全国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及辽宁的鞍山、云南的个别地方,肺癌已占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在40岁以后开始增加,50~60岁上升特别显著。多数病人确诊时年龄为35~75岁,发病年龄高峰为55~65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近年来男女两性发病比例有缩小趋势。80%以上的男性肺癌患者与吸烟有关,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10~15倍,发生肺癌的危险性随着吸烟的减少而降低或终止。本病死亡率高,经各种治疗平均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

肺癌的症状因肿瘤部位、类型、大小、发展阶段、有无并发症或转移而有所不同。

1.症状

(1)局部症状局部症状是由癌肿本身在局部生长时形成刺激、阻塞、压迫等所引起的症状。①咳嗽:由于癌肿生长部位、方式与速度不同,咳嗽表现也不同。肺癌以咳嗽为临床第一表现的为54.7%。癌肿生长在支气管黏膜上时,典型的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除非伴有感染,一般不易为药物所控制,无痰或有少量泡沫白痰。癌肿长在细小的支气管黏膜上时,可以无咳嗽或咳嗽不明显,所以周围性肺癌以咳嗽为起病症状者较中央型少。肺癌患者常有吸烟及慢性气管炎史,患肺癌后,有的患者可分辨出患肺癌后咳嗽和以前的有所不同,此点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继发感染后,痰液呈脓性,痰量也增多。等到支气管腔完全为肿瘤阻塞后,咳嗽、咯痰又见减少,甚或消失。因此,中、老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就应警惕肺癌的可能性。②咯血或血痰:咯血也常是肺癌首发症状之一,其发病率虽低于咳嗽,但诊断意义较咳嗽更为重要。咯血为第一症状出现的约有18.9%。其特征为间断性反复少量血痰,往往血多于痰,色鲜,有时呈暗红色,偶有大咯血。持续时间不一,一般较短仅数日,但也有达数月者。在中央性肺癌的发病过程中,肿瘤生长在表面血管丰富的支气管黏膜上时,剧咳后,血管破溃导致出血,所以咯血常在中央型肺癌发病早期出现,此点与一般类癌不同。类癌或腺样囊性癌的血管丰富,咯血更为常见,有时血量较大。周围型肺癌在瘤体较小时,少见咯血,瘤体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常因生长速度快,营养血液供应不足,肿瘤中心发生坏死而伴有出血,如咯血持续数日以上,诊断意义更大。这种血痰常来自肿瘤区,混有大量癌细胞,痰液细胞检出率很高。咯血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原因,对可疑病例,即使X线胸片阴性,也应仔细检查,不宜轻易排除肺癌。③发热:因肺癌常致的发热有两种。一是由于支气管阻塞或管壁压迫引起的炎性发热;二是所谓“癌性热”。一般在38℃左右,很少达39℃以上。以发热为第一症状者有30.9%。中心型肺癌常因肿瘤阻塞支气管腔,其远端因分泌物滞留而产生炎症和发热,并可伴有阻塞性支气管扩张。少数周围型肺癌发病初期即发热,但一般都在生长较大或进入晚期时,因肿瘤压迫周围肺组织引起继发感染而发热。④胸痛:以胸痛为第一症状者约占26.7%。轻度胸痛较为常见,常呈隐痛,以往认为胸痛常提示肿瘤已侵犯胸壁。曾以手术切除标本和病史对照研究,发现其在肺癌病例中不一定提示肿瘤已侵犯壁层或脏层胸膜。持续、尖锐而剧烈的胸痛,不能用一般止痛药物缓解者,标本上均能见到广泛胸膜或胸壁的侵犯,多见于小细胞癌,具有这种症状的病例提示预后不佳。肩部和胸背部持续疼痛,常提示上肺叶内侧近纵隔有肺癌外侵可能,宜摄断层片检查。⑤胸闷、气急:约有12.8%的病人以胸闷、气短为第一症状。当肿瘤原发于叶支气管或总支气管口时,大支气管突然被阻塞,则早期即有胸闷、气急等症状出现,但一般在数日后可以适应,气急逐步消失。晚期肺癌则因病变广泛,或因转移性淋巴结压迫气管、隆突等造成气急,甚或窒息。

(2)全身症状发热也是一个全身症状,大多由于癌肿坏死后析出的物质所引起,不属感染性质的“癌性热”,多见于后期,但也见于直径3~4cm的肺癌病人。巨细胞肺癌的持续发热更多见。肺癌病人肺部广泛感染后,也可导致发热、疲倦、乏力、消瘦、贫血、食欲不振等,一般都在后期出现。

2.体征

(1)淋巴结肿大特别是两侧颈部和腋下淋巴结、颈部锁骨上缘淋巴结肿大,在诊断上意义更大。转移性淋巴结一般质硬、固定,逐渐增大呈结节状,但在早期,质软,可活动。

(2)局限性吸气性哮鸣音或鼾音咳嗽后并不消失,常提示支气管内有阻塞,多见于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这种体征时间一般很短,待支气管完全阻塞后即消失;四肢关节肿大、杵状指(趾),约为3.4%。常见部位为膝、腕、踝等关节,其特点是发展快,可有疼痛,对称性,是肺癌的早期体征之一,常出现在肺部症状之前。

肺癌的多由正气内虚,邪毒内结所致,病机有下列三点:

1.瘀毒侵肺

外界致病邪毒内侵,致肺气宣降失司,肺气壅郁不宣,脉络受阻,久而瘀毒互结,形成肿块。

2.痰湿内聚

脾虚运化失调,湿聚生痰,痰贮肺络,肺气宣降失司,痰凝毒聚,肿块逐渐形成。

3.正气内虚

脏腑阴阳失调,正气内虚是患病主要内在原因,肺、脾、肾三脏气虚均可导致肺气不足,加之常年吸烟,热灼津液,阴液内耗,致肺阴不足、气阴两虚、升降失调、外邪得以乘虚而入,客邪留滞不去,气机不畅,血行瘀滞,久而成为积块。

1.长期干咳或有黏液痰,尤其是痰中带血时应予警惕,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但青年人也不排除患肺癌的可能性。

2.慢性咳嗽的人,当咳嗽的性质发生变化,或反复在某一肺尖、肺段发生炎症时,应考虑肺癌的可能性。

3.“肺结核”患者,常规抗痨治疗无效,或X线检查发现肿块影进行性增大,有阶段性肺炎或不张,肺门阴影增大,有不规则偏心厚壁空洞,要考虑肺癌的可能性。

4.借助X线检查、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及CT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本病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清邪正虚实予以立方遣药。根据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观点,把辨证施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扶正治疗与抗癌治疗相结合。

1.阴虚毒热型

主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气短胸痛,心烦寐差,或低热盗汗,口干便干,或咽干声哑,舌质红或暗红,苔黄或黄白,脉细数。

辨证:瘀毒互结,阴虚内热。

治则:化瘀解毒,养阴清热。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饭前服。

汤药:以伟达3号方合4号方加减: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元参15g,生地黄15g,天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0g,百合15g,旱莲草10g,葛根15g,仙鹤草20g,黄药子15g,山慈菇10g,三七(冲)3g,重楼10g,蜂房6g,乳香6g,没药6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枳壳10g,瓜蒌30g,桃仁、杏仁各10g,紫草10g,茜草根20g。

按语:邪毒侵肺,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痰气互阻,瘀毒互结,更加重了肺气不宣,故咳嗽不畅,胸胁疼痛,便秘口干,舌见瘀点。方以伟达3号方合4号方清肺润燥,活血化瘀;枳壳、瓜蒌、杏仁理气化痰;桃仁活血化瘀解毒;紫草、茜草根凉血止血,祛瘀生新。

2.气阴两虚型

主证:干咳少痰,咳声低弱,痰中带血,气短喘促,神疲乏力,面色白,恶风,自汗或盗汗,口干不欲多饮,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瘀毒互结,气虚阴亏。

治则:化瘀解毒,益气养阴。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灵芝益气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汤药:以伟达2号方合3号方加减: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扁豆12g,怀山药20g,薏苡仁15g,川续断10g,补骨脂10g,红枣6枚,生姜3片,沙参15g,天冬10g,麦冬10g,玉竹10g,元参15g,生地黄15g,石斛10g,天花粉10g,百合15g,旱莲草10g,葛根15g,仙鹤草20g,生黄芪30g,瓜蒌15g,杏仁10g,川贝母9g,五味子6g,生牡蛎、白花蛇舌草各30g。

按语:气虚则咳声低弱,神疲乏力,面色白,恶风,自汗等。伟达2号方合3号方益气养血,清肺润燥方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阴虚则见干咳少痰,口干不多饮,故用沙参、二冬、川贝母。舌有齿印,可见内有痰热,配用瓜蒌、白花蛇舌草。全方合用,能益气养阴,清热化痰,症状能除。

3.脾虚痰湿型

主证:咳嗽痰多,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腹胀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

辨证:瘀毒互结,脾虚痰盛。

治则:化瘀解毒,健脾化痰。

中成药:慈丹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参灵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汤药:以伟达2号方合6号方加减:以伟达2号方加减: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扁豆12g,怀山药20g,薏苡仁15g,川续断10g,补骨脂10g,红枣6枚,生姜3片,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6g,枳壳10g,生甘草6g,竹茹10g,佩兰10g,薏苡仁15g,白蔻6g,桔梗10g,浙贝母10g,鱼腥草20g。

按语:脾虚则痰多湿盛,故见咳嗽痰多,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故用伟达2号方健脾益气,6号方理气化痰。

4.肺肾两虚型

主证:咳嗽气短,动则喘促,咳嗽无力,胸闷腹胀,面色白,腰膝酸软,身倦乏力,自汗便溏,肢凉畏寒,舌质偏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无力,右寸、尺脉弱。

辨证:瘀毒互结,肺肾两虚。

治则:化瘀解毒,温补肺肾。

中成药: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

汤药:以伟达2号方合15号方加减: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扁豆12g,怀山药20g,薏苡仁15g,川续断10g,补骨脂10g,红枣6枚,生姜3片,熟地黄25g,山茱萸12g,山药12g,杜仲15g,川续断15g,益智仁10g,何首乌15g,桑椹子15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桑寄生15g,旱莲草15g,远志10g,酸枣仁10。生黄芪30g,五味子9g,补骨脂10g,炮姜6g,制南星10g,仙茅10g,蜂房10g,僵蚕10g。

按语:病久气血耗亏,阴损及阳,致肺肾双亏,正气大虚,但邪毒留连不去,瘀阻气血道而咳嗽无力,故以伟达2号方合15号方补益肺肾,加生黄芪补肺脾之气,脾强则肺气充沛(培土生金法),脾强则肾气亦充(后天养先天);同时,以五味子、补骨脂、仙茅温肾益气;炮姜、制南星温化寒痰;蜂房、僵蚕解毒散结。

临床辨证加减用药:肺癌证型复杂,合并症多,故应随证加减。口干舌燥加沙参、天花粉、生地、玄参、知母等。咳嗽痰黏加桔梗、瓜蒌、葶苈子、前胡、满山红、杏仁、马兜铃、紫菀、消喘成药等。痰多难出加海浮石、鹅管石、牙皂、蛇胆陈皮末(冲服)、牡荆丸(成药)等。痰中带血加藕节、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蜂房、三七、白及、花蕊石、地榆、云南白药等。自汗气短加人参、冬虫夏草、浮小麦、五味子、煅龙牡、生黄芪等。高热不退加大青叶、丹皮、寒水石、生石膏、紫草、羚羊角、牛黄清热散、紫雪散等。胸背疼痛加元胡、白屈菜、苏木、乳香、没药、枳壳、乌头、全蝎等。大便干结加大黄、生地、玄参、知母、郁金、杏仁等。胸腔积液加葶苈子、芫花、泽漆、水红花子、商陆、车前草、猪苓等。颈部肿核加猫爪草、山慈菇、夏枯草、土贝母、生蛤壳、穿山甲、水蛭、僵蚕、斑蝥、犀黄丸、小金丹等。

以上四型合并胸水者,除辨证论治外,均可加用三元逐水丸,每次1g,每日3次。配合扶正固本胶囊,每次5粒,每日4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提高各类肺癌疗效的重要手段,能更好地提高机体抵抗力(扶正),加强对癌细胞繁殖的控制和杀灭(祛邪),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延长患者的生命。

在进行综合治疗之前,首先要全面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和免疫状态,以及癌组织细胞类型、临床病期、肿瘤发展快慢等情况,然后做出合理的治疗安排。在治疗过程中伴随病情的变化而修正治疗方案,具体如下:

1.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凡属Ⅰ、Ⅱ期肺癌而病变局限者,应作手术治疗,手术后一般需要中西药物或放射线治疗,以巩固和提高疗效。

(2)凡属Ⅰ、Ⅱ期肺癌而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手术后不一定做放疗、化疗,可以加用中医药治疗帮助康复,以益气养阴、调理脾胃为主。并在手术后几年内坚持中医药扶正祛邪法治疗。

(3)估计直接手术无法切除而无放疗禁忌的患者,可行手术前放疗,这样可以增加切除率。经手术能切除全部肿瘤组织,且未发现远处转移者,可行手术后放疗。

(4)手术后残存的癌灶,或者发现局部有复发,或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可用化疗,同时配用中草药,以减轻化疗反应及增加疗效。

2.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三期病例,特别是中心型癌,大多伴有明显局部淋巴结转移,周围侵犯较多,无法手术,可以放疗为主,放疗后无手术指征者,则以中西药治疗为主。放疗时配合中草药可以增加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减少放射性肺炎和纤维化,改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小细胞未分化癌对放疗较敏感,其肝、脑转移灶可作姑息性放疗,腺癌放疗效果并不低由于鳞癌。

3.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主要适用于癌前病变,隐性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以及不适于做手术或放疗的晚期病例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一般以中草药和化学药物结合应用。这就要根据患者邪正虚实情况加以掌握,如患者机体状态良好而肺癌又在发展时,则宜以化疗攻邪为主,配以中医药扶正治疗。如果患者一般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化疗或有其他系统疾病者,则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必要时配合小剂量化疗及免疫治疗。

在药物治疗后,有些患者获得明显好转,但大部分肺癌病例对化疗的效果极差,仅有部分病例有一定疗效。各地均有中西医治疗肺癌的报道,一般认为中医药与化疗相结合,扶正祛邪相结合,较单纯应用化疗抗癌攻邪的方法要好,具体体现在延长存活期、提高远期效果上。

例一肖某,女,69岁,湖南人,年3月3日初诊。年2医院X线拍片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右肺低分化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经放疗、化疗效果不明显,并出现肺不张、支气管炎等症,遂终止化疗。现症:咳嗽,痰血,胸痛,胸闷,气短,神疲,消瘦,纳差,大便溏薄,小便清利,舌苔白腻,脉濡。证属:气阴两亏,湿痰凝聚。治宜:气阴双补,软坚化痰。方药:①复方莪术胶囊10盒,灵芝益气胶囊10瓶,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②汤药:瓜蒌30g,薤白10g,半夏10g,丹参10g,西洋参10g(另炖兑入),麦冬10g,沙参10g,黄芪30g,款冬花10g,百合30g,川贝母10g,甘草6g,山药30g,茯苓10g,鱼腥草30g,煎服,连服30剂。

二诊(年3月26日):药后咳嗽消除,痰血消失,胸痛胸闷亦减,精神好转。余症同前,效不更方,再续前方药连服1个月。

三诊(年6月2日):药后诸症消失,但舌红,苔光剥,脉细弱。此为病久伤身,以致伤气、伤精、阴亏。治则:滋阴补气为主。方药:①慈丹胶囊、复方莪术胶囊、灵芝益气胶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连服30天。②汤药:太子参30g,麦冬10g,竹茹10g,西洋参3g(兑入),水煎服,连服30剂。

四诊(年7月12日):症状同前,舌苔脉象已转正常,每日食量约半公斤,体重增加3公斤。至医院复查示:原发病灶已消失,未发现新病灶。自己特步行至院,一来报告疗效,二来取第二疗程药物。嘱其“不可操劳太过,常饮西洋参、薏米粥”。

例二郑某,男,62岁,干部。年4月8日初诊。患者因反复咳痰血1年,加剧气促、胸痛3个月,于年3月19医院CT(号)检查示:左下肺段及后基底段可见5.0cm×3.0cm不规则软组织影,伴有肺内空洞形成。内壁凹凸不整,与增厚左右胸壁粘连,左下肺内侧下段及左下肺前左底段可见椭圆形含液囊腔,壁厚薄不均,左后下方胸壁亦见多个含液结节影,左侧胸壁不规则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左胸壁塌陷。最后确诊:左下肺周围型肺癌(Ⅲ期)。3月21医院经胸膜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确诊为:左肺鳞癌,并左胸膜转移。症见:下肢及两胁均有冷感,纳食后欲呕,吐出大量稀涎后稍安,脘腹作胀,间有水声鸣响,脉弦滑,左关大。证系痰饮于中,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治则:平肝降逆,宽中利膈。方药:①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连服1疗程。②汤方:茯苓皮15g,白芥子6g,葶苈子10g,川芎6g,陈皮6g,川楝子12g,石决明30g,旋覆花10g(布包),代赭石12g,川厚朴10g,桑寄生18g,郁金10g,法半夏9g,苏叶3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疗程。

因患者充满信心,自按上述方药续服3个疗程。

年7月23日,患者告诉服中药90天后,症全除,又服汤方20剂,后于年11月29医院复查,双肺均未见异常,现如常人。

按:本病证系痰饮,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故以茯苓皮、葶苈子利水;代赭石、旋覆花、半夏降逆;石决明平肝;川厚朴、大腹皮、白芥子、陈皮、苏叶宽中利膈;合慈丹胶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散结解毒。整方突出化瘀毒、痰结,降逆与行气,使气行水降,呕止胀消。

例三罗某,男,67岁,湖北人。患者咳嗽,胸闷,气急2个月。于年元月10医院CT示:左肺后叶段显示多个小结节,融合成大结节。高密度病灶,约15cm,CT值20HU,左上肺肿瘤20cm×2cm。诊断为左肺占位性病变,肺内新生物,支气管炎,肺气肿。年元月14日来院就诊。症见:咳嗽,气急,胸痛,神疲乏力,消瘦明显,纳呆。证属:气虚肺壅,湿痰互结。治宜消化、清补、清润。方药:①慈丹胶囊20盒,复方莪术消瘤胶囊20盒,扶正固本胶囊20盒,每日各4次,每次各5粒。②汤药: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甘草6g,竹茹10g,白术10g,瓜蒌15g,薤白10g,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10g,鱼腥草15g,苡米10g,牡蛎30g(先煎),水煎服,2日1剂,30剂。

二诊(同年3月5日):服药2个月,病情稳定,复查肿块未见增大,症状消失。效不更方,方药:①同上续服二疗程;②汤药:川贝10g,瓜蒌12g,杏仁10g,鱼腥草20g,陈皮10g,半夏10g,苏子10g,茯苓10g,仙鹤草30g,西洋参3g(兑入),每日1剂,连服30剂。

三诊、四诊、五诊、六诊去汤方,单服中成药4个月,于年9月26日复查示:左上肺肿块、新生物均已消失,肺形态大小均正常,与原片相比较,肿物已消失,未发现新病灶。

按语: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后又传承郑伟鸿副主任中医师,郑东海副主任中医师等弟子。)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

郑伟达郑伟鸿郑东海

副主编:

郑东英郭凤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huafena.com/tfzz/7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