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夏季进补
猪肚味道
功
同
四
君
子
古人说:“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这是说丹参一味药的功效,能达到四物汤补血的效果;我常常在想那什么药能够做到“一味xx饮,功同四君汤”的补气效果呢?曾考虑过黄芪,但临床发现黄芪不行,黄芪有时候是一团壮火,做不到四君子汤那般的平和,后来我发现了“猪肚”,我觉得猪肚的平和补性,可以达到功同四君子的效果。
有时门诊,我会建议一些体虚的患者服用“猪肚汤”,可后来多位患者反馈猪肚汤太难喝了,我有些不能理解,我平时最爱这道汤了,每次去湖南老丈人家都必须有这道汤,难喝?哦,估计是大家从处理到制作方法上出了问题,所以今天教大家做这道“猪肚汤”。
猪肚挑选和处理
1、一个新鲜完整的猪肚,应该光滑且颜色均匀,没有淤青等团块,翻过来看内里的粘膜完整光滑(说明这个猪肚没得过溃疡性胃炎等疾病)
2、清洗的步骤很关键,将猪肚外翻后,用大量的面粉混合水揉搓,去除内里粘膜上的“臭臭”的附着物和黄色的黏皮类东西,大概要用面粉揉搓三遍。(图片不美,暂不配图)
:查了很多书,最后终于被我找到了面粉洗猪肚方法的一个出处,元代《饮食须知》中记载了:“洗猪肚用面,洗肠脏用砂糖,能去秽气。”那个时代,用面洗猪肚,砂糖更是非常难得,用来洗肠脏,看来作者也是顶级吃货了。
清洗好的猪肚,要完整的放进开水中焯3分钟,进一步去除脏东西和腥气。
焯好后再改刀成长条小块。
配料
一般常规做法的配料是:略有水分的党参(药房里太干燥的党参不好,吃起来不香甜),红枣若干,生薏米若干(体湿者加生薏米,也可以不加,灵活掌握。)当然也可以加些鸡肉进去,就成了常说的“肚包鸡”了。
由于家里没有合适的党参,又恰好有五一密云山里挖的新鲜黄精,所以本次是用新鲜黄精代替党参,再加红枣、生薏米的配方。
煲汤
猪肚很不容易做好,火候掌握不好,容易发硬,口感不好;所以建议使用高压锅焖压(时间充裕,也可以一直砂锅小火慢熬),大火大概15分钟,鲜美的猪肚汤就出锅了,出锅加适量的盐就可以,一定不要加太多的盐,不然汤会发苦。
可能有人发现最后的成汤是红色的,那可不是酱油色,这是最后的秘诀,汤成出锅前,将所有的红枣用筷子夹碎,汤就成了枣红色了,不仅香甜还能增进食欲。
药食同源之悟
每次写药食同源的文章,其实我都是想说说某个药,但无奈于现代人的轻浮,只能先以美食诱惑之,哈哈!读书读到《寿世青编》:“人但知药能治病,而不知食能治病。孙真人有言曰∶医者先晓病原,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议药。不特老人小儿相宜,凡颐养及久病厌药者,亦未为不可也。”实际上能以平和常见的食物治病才是王道,是大道;于平凡无奇处见真疗效,这也是经方用药简单且严谨的真谛。
可参看之前的文章链接如下:
读懂甘麦大枣汤就读懂了中医(上)!
猪肚功效考
历观本草著述,综合猪肚功效记录为“入胃健脾,补虚羸乏气力,疗消渴、遗精、遗尿、带下、小儿疳气、消臌胀水肿等”。然而我认为猪肚的功效仅仅是“入胃健脾,补中气之虚”,甚至补中气的效果也要存疑,就好像我上面的猪肚汤,实际是要配上“党参、红枣”等来加强补中气的效果。
1、补虚羸乏气力
猪肚补虚羸乏气力方
如《千金翼方》猪肚补虚羸乏气力方是在猪肚中加入“人参、椒、干姜、葱白、粳米”。
后世如宋代《太平圣惠方》如实记录上方为“猪肚补虚羸乏气力方”,但未注明出自《千金翼方》;宋代的《养老奉亲书》原方同上却将其改名为“法制猪肚方”;明代《养生类要》亦名为“法制猪肚方”,但未注明出处,疑其继承了宋代《养老奉亲书》。到了清代《本草纲目》如实记录此方出自《千金翼方》;《医学入门》原方照抄却不注明出处改名为“猪肚丸”;《本草述钩元》记录此方可补虚,未注明出处;《寿世青编》将上方中的“椒”替换成“胡桃”,方名变为“猪肚方”。
糯米猪肚法
《千金翼方》猪肚补虚羸乏气力方,后来又衍生出很多简便方,仅仅于猪肚内添加“糯米”的有《得配本草》:“糯米,入猪肚煮食,治虚劳。”《冯氏锦囊秘录》:“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熟日食”等。
我认为按照《千金翼方》中原方用粳米,糯米似为粳米更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用“梁米”代方中之“粳米”;后世又有用“粟米”代“粳米”,如《校注医醇剩义》及《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水芝丸(莲子猪肚法)
猪肚内加“莲子”就成了“水芝丸”。水芝丸,此名称甚妙,莲肉养心清心,当为水上灵芝,然其性偏凉,以猪肚包裹蒸之,补其土气,水土相合,减其偏性,真正成为了“水芝”。我能查到的资料中最早的记载始于元代罗天益的《卫生宝鉴》,其中记载治下焦真气虚弱,小便频多,日夜无度。此方得之于高丽国王。莲实(去皮。不以多少。先以好酒浸一二宿。用猪肚一个。却将酒浸莲实入在内。用水煮熟。取出将莲实切开。于火上焙干秤用)上为末。醋糊丸如鸡头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
清代《寿世新编》《医学入门》《濒湖炮炙法》《本草述钩元》等书皆记录了“水芝丸”,但皆未提及《卫生宝鉴》。而到了王孟英那里更是将其改名为“玉芝丸”。实际上元代的《卫生宝鉴》中即有水芝丸,并记载此方得之于高丽国王,明清时代诸家之方书却并未提及,有些不解。《冯氏锦囊秘录》载“水芝丸,治下焦真阳虚弱,小便频数,日夜无度。”冯氏倒是继承了《卫生宝鉴》中水芝丸的原始治疗功效,但仍未提及此方出处。
肚蒜丸
元代《世医得效方》肚蒜丸,治水泄。
猪肚一枚,净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内,以肚子满为度,自晨至晚,以肚、蒜糜烂为度。
《类证治裁》记载“再以猪肚纳卵蒜其中,扎定,淡者食之。”《本草纲目》:“水泻不止,用猪肚一枚,入蒜煮烂捣膏,丸梧桐子大。每盐汤或米饮服三十丸。丁必卿云∶予每日五更必水泻一次,百药不效。用此方,入平胃散末三两,丸服,遂安(《普济》)。”《本草易读》:“水泄久久,(猪肚)用一具,入蒜煮烂,捣丸服。或入平胃散三两。”到了《医学入门》方名直接叫做“平胃蒜肚丸”。“肚蒜丸”到了外科医生手中,摇身一变就成了“蒜肚丸”,专门用来治疗“狐臭(腋臭)”,比如《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书》。
2、消渴(糖尿病)与诸家书中的“仲景黄连猪肚丸”。
《本草纲目》《冯氏锦囊秘录》《本草求真》《本草备要》《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等很多书中皆记载有“仲景黄连猪肚丸”,只是原方不可考证,说明大家公认汉代时期仲景即已经使用猪肚入药。
唐代《千金翼方》将猪肚列于“益气、消渴”两类中,虽未见仲景黄连猪肚丸,但《千金翼方》中记载了治疗消渴的“猪肚丸”,因千金方中多有转录仲景伤寒方,所以《千金翼方》中之黄连猪肚丸,很大可能就是“仲景黄连猪肚丸”。
《千金翼方》猪肚丸治消渴方:
猪肚(一枚,治如食法)黄连(五两)栝蒌(四两)麦门冬(四两,去心)知母(四两,无,以茯神代),上五味为散,纳猪肚中线缝,安置甑中蒸之极烂熟,接热木臼中捣可丸。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再,渐加至四十、五十丸,渴即服之。:此方之栝蒌(四两)当为栝楼根,即今天所说的“天花粉”。
千金翼猪肚丸,《外台秘要》《医学纲目》《三消论》《金匮翼》《医学正传》《儒门事亲》《脉因证治》《校注医醇剩义》等书仍叫“猪肚丸”,《类证治裁》为代表的书将原方改叫“黄连猪肚丸”。上述典籍中有直接将茯神加入方中,可能是因为《千金翼方》原方中的“知母(四两,无,以茯神代)”一句。亦有《校注医醇剩义》将方中加入生地以增强滋阴之力。《圣济总录》中单独以黄连一味入猪肚中,名为“猪肚黄连方”。
《太平圣惠方》将千金翼猪肚丸原方中加“茯神、柴胡”,并将方名改为“猪肚黄连丸”,而书中的“黄连猪肚丸”又是治疗“治妇人热劳羸瘦”的另外一个方子了,此方后世医家将其变通改名为“鳖甲猪肚丸”或“香连猪肚丸”,又不复见《圣惠》之名矣。古人之传抄改方改名之举,实在有失治学严谨之风,何必炫己所能而不注出处呢?此为妨害中医追本溯源的陋习,当禁之,当学习今日科研论文引述皆须标注,方便追溯的风气。
又有些人见山不见岳,如《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等书见宋代三因方中有黄连猪肚丸,即在书中直接命名为“猪肚丸”殊不知此方亦是出于《千金翼方》,为何只知有三因方而不见《千金翼方》?《医学纲目》亦有:“黄连猪肚丸,而有“渴则服之。(《三因方》多粱米、杜仲。本草云∶猪肚能补中益气止渴。)”实际上,猪肚能“止渴”吗?我觉得不能,此处治消渴的主要药物仍是“黄连”,猪肚乃补中之品,并不能止渴,这也是很多本草著作和当今中医教材中的一些问题,言某某药有何功效,实际未必有此功效,可能在某个时间点,某位本草家或者医家见到某个复方中有该药即认为其有此功效,后世以讹传讹,误人不浅。这也是很多人初出校门,发现很多药的功效并不对症的原因。
3、治疗遗精、遗尿、带下的“《经验》猪肚丸方”
《景岳全书》遗尿、遗精、带下皆有“经验猪肚丸方”
一、遗精,相火易动,肝肾多热,而易于疏泄者,宜《经验》猪肚丸为最,或固精丸之类主之。然须察其火之微甚,宜清者亦当先清其火。
一、带下,湿热下流而为带浊,脉必滑数,色见红赤,证有烦渴而多热者,宜保阴煎、加味逍遥散,或经验猪肚丸亦佳。若热甚兼淋而赤者,宜龙胆泻肝汤。
《景岳全书》载:经验猪肚丸
止梦遗泄精,进饮食,健肢体,此药神应。瘦者服之自肥,莫测其理。白术(面炒五两)苦参(白者三两)牡蛎(左扇者,研四两)上为末,用雄猪肚一具,洗净,以瓷罐煮极烂,木石臼捣如泥,和药再加肚汁捣半日,丸如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日进三服,米饮送下。久服自觉身肥而梦遗永止。
《古今医统大全》《万病回春》载“止梦遗泄精,进饮食,健肢体,甚有效”即是上述之“经验猪肚丸”。
《类证治裁》〔谷疸〕猪肚丸白术苦参牡蛎入猪肚,煮烂捣丸。(面黄,能食目眩,发热不时,由湿甚生热,热蒸变黄,胃热谷消,此为谷疸。宜猪肚丸。)
考证上述所说的《经验方》当为明代刘松石《保寿堂经验方》,然而原书已佚,故称为经验猪肚丸。明代《古今医统大全》《万病回春》《景岳全书》当为“经验猪肚丸”在明代的转录书籍,清代的《本草经解》、《本草从新》、《得配本草》、《增补评注柳选医案》、《医灯续焰》、《类证治裁》、《王旭高临证医案》等书皆记载“经验猪肚丸”原方,但皆未注明出处。
4、治疗臌胀(气臌、水臌)的“蛤蟆猪肚汤”
《张氏医通》:治水肿用虾蟆七只。去头皮足。白酒漂净。同独蒜四五十枚入猪肚中。白酒煮烂。去虾蟆。食猪肚。食后溲便频。肿即消。
《冯氏锦囊秘录》用黑雄猪肚一个,先以茶汤清油洗净,用活哈蟆三个,每个口内放铜钱一文,铜钱上安胡黄连末少许,将蛤蟆活装入肚内,两头俱扎住,勿令走气,以文武火煮一日,次日五更取出蛤蟆,去皮、肠、肝不用,余肉连猪肚一同撕砰食尽,以好酒咽下。
《医学入门》蛤蟆煮肚法用癞蛤蟆一个,入猪肚内煮熟,去蛤蟆,将肚一日食尽。治蛊胀,兼治浮肿。
《古今医鉴》秘方(吴友竹传)治水肿胀满。
癞虾蟆二三枚,装在猪肚内,好酒煮一伏时,去虾蟆,将猪肚与酒服尽,大便屁如雷,或水下,其肿自消,加砂仁尤妙,一方加胡椒,一岁一粒,同煮尤妙。
上述臌胀用猪肚蛤蟆法,可与《医学经验录》中方法互参。《本草纲目》亦记载青蛙(消水肿,同胡黄连末,入猪肚内,煮食。)然而真正有逐水功效的确为“蛤蟆”而非猪肚,后有本草著作言猪肚有逐水之功效,实为误解。
后按
:历观著述,千金之后,《圣济总录》对猪肚的使用发挥最多且完善,粥、麋、汤、羹、丸皆备,蒸煮炙方法俱全。总体来看猪肚似乎是一个包容百药之器,蛤蟆、杏仁、黄连、牡蛎、苦参、杜仲等等皆可入于肚中为药,入莲子为补虚之“水芝丸”;入大蒜则为治疗水泄、腋臭的“肚蒜丸”,再入平胃散则为治胃虚冷痛的“平胃肚蒜丸”;入蛤蟆则为行水消臌胀的“蛤蟆肚”;最经典的是入黄连、知母、天花粉等治消渴的“黄连猪肚丸”;入苦参,入糯米,入青蒿鳖甲、入香连、入杜仲等等,可见其有海纳百川之“肚”量,主要为调和、融合诸药之气味,更胜于甘草国老之意。尤其虚不受补之人,以药气入猪肚之中,猪肚犹如一个浑然天成的炼丹炉,虚弱非常之人可仅仅食肚不食药,则虚者亦可以受药,受药之后可肚药同服,此为王道之法。
附录:《续名医类案》:“罗太监治一病僧,黄瘦倦怠。询其病,曰∶乃蜀人,出家时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经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归无腰缠,徒尔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时僧二十五岁,罗令其隔壁泊宿,每以牛肉猪肚甘肥等煮糜烂与之,(太监替和尚开荤。)凡经半月余,且慰谕之。且又曰∶我与钞十锭作路费,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耳。察其形稍苏,与桃仁承气汤,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块痰积。次日与熟干菜稀粥,将息又半月,其人遂愈。又半月,与钞十锭遂行。(《格致余论》。)”:此案先以猪肚、牛肉、甘肥以扶中土之虚,待正气苏,胃肠可受药,而以桃仁承气攻之,再以熟菜粥调养,可谓善矣。
文献引用:
《千金翼方》
《备急千金方》
《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本草纲目》
《得配本草》
《冯氏锦囊秘录》
《医学入门》
《增补评注柳选医案》
《景岳全书》
《古今医统大全》
《万病回春》
《回春集》
《类证治裁》
《三消论》
《医学正传》
《医学纲目》
《金匮翼》
《张氏医通》
《古今医鉴》
《医学从众录》
《养老奉亲书》
《本草分经》
《药性切用》
《饮膳正要》
《续名医类案》
《医学经验录--医案》
《本草述钩元》
《濒湖炮炙法》
《本草求真》
《本草从新》
《本草备要》
《本草易读》
《杨氏家藏方》
《世医得效方》
《儒门事亲》
《丹溪心法》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脉因证治》
《校注医醇剩义》
《卫生宝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饮食须知》
《养生类要》
《寿世青编》
《医灯续焰》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外科证治全书》
《外科正宗》
《王旭高临证医案》
《医学从众录》
《奇效良方》
「往期文章」
填精补虚上品“黄精排骨汤”!
啤酒仔姜鸭!
肝硬化腹水伴肝性脑病一例!
THEEND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