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热胃热是个非常常用的中医概念。但误解很多,不得不澄清一下。类似的概念还有肺热、胆热、心火等等。中医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绕来绕去的,不但普通人糊涂,专业的中医、科班出身的中医,也未尝真的明白。因为很多概念,教科书是是不讲的。胃热是个常用的概念。中医讲,脾胃相表里,联系密切,说胃就难免说到脾,说脾也难免说到胃。有胃热的概念,也有脾热的概念。但是胃热常说,脾热不常提。因为中医有句话,叫做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阳明就是指胃,太阴就是指脾。也就是说,实证、热证,一般责之于胃,虚证、寒证,一般责之于脾。也就是说,脾胃其实是不分家的,脾阳虚、脾寒的人,胃也阳虚,胃也寒,只不过我们更加习惯于说脾阳虚,胃的问题实际上都包括进去了。同样,脾胃如果有实证、热证,实际上也是同样影响到脾和胃的,只不过实证、热证,中医更习惯于归到胃,而不说脾。所以胃热常提到,脾热不常提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医经典之一——伤寒论中提出的六经辩证体系,阳明病,是指消化系统乃至整个人体的实证、热证;太阴病,是指消化系统乃至整个人体的虚证、寒证。这是两个相对立的证型。受此影响,后世就把实证热证归于胃,虚证寒证归于脾。胃热,实际上是指胃肠、消化系统功能亢奋的疾病,即阳明病。伤寒论中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也就是说,典型的阳明病,就是胃和整个消化系统功能亢奋,且内实(大便干结不通)。所以用承气汤系列来治疗。此外,阳明病还有其他情况,比如里热亢盛但内不实,属于白虎汤系列。我们一般讲的胃热,多数是指消化系统功能亢奋且内实的情况。消化系统功能亢奋,自然食欲就比较旺盛。中医格言:胃热则消谷善饥。所以,胃热的人胃口就大,容易饥饿,食量大。如果胃口不好,食量不大,就不是典型的阳明病,不是典型的胃热。伤寒论条说: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意思是说,如果患者也有大便干结不通等等阳明病的症状,但是胃口不好,不爱吃东西,那么就不是阳明病,就不能按照阳明病的治法来治疗,即不能攻下。为什么?因为这种情况是胃中虚冷所致。即,这种情况属于胃寒,而不属于胃热。当然胃热的食量大,胃寒的食量往往较小,但并不是完全如此。也有胃寒严重,但仍然很能吃。但是,胃热的能吃,与胃寒的能吃,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胃热的能吃,吃完消化快,消化吸收都很好,大便正常成形,人体力精力都很好,体格健壮。胃寒的能吃,吃完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吃完肚子疼,然后就拉,拉出来的都是不消化的东西,人体力精力也都不很好。上面说的是不同的情况。相同的症状:都会口臭、舌苔都厚腻甚至腐腻、皮肤都油腻、脸上都容易长痘,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从能不能吃饭,有没有口臭等等这些情况,来判断是胃热还是胃寒。有人可能会问,胃寒是功能偏弱,为什么食量也大呢?这个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中医师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况现在很多见,原因就是胆热犯胃。胆热犯胃,胃受影响,功能也会表现出亢奋,也会食量大增,但是这种亢奋不是胃本身的功能强,而是胆热的影响,所以这种兴奋是虚性兴奋,食量增加,但是消化不良。这是一种虚假的胃热,也是很多中医经常误判的情况。胃热,其实就是阳明病,就是人体功能亢奋的疾病状态。但是,现在人多为阳虚体质,功能普遍低下,阳明病实在少见,所以,真正的胃热,现在是很难找到的,大多数的胃热,都是虚性的,是胆热犯胃造成的。我们前面已经论述很多次了,肝胆气郁,郁在哪里,哪里就呈现热像。郁在胃系统,就是表现为胃热,虚假的胃热;郁在心系统,就表现为心火,当然也是虚假的心火;郁在肺系统,也会表现为虚性的肺热,等等。现在常见的胃热,一般都不是真正的胃热,所以治法也不能按照真正的胃热来治疗。真正的胃热,就要清热滋阴以润胃,但是,虚性的胃热,清热滋阴就不行了。当然,清热是可以去除一些症状的,但是这种情况的实质是胆热胃寒,所以一味清热滋阴,胃会更寒,以至于越治毛病越复杂。正确的治法,是清胆热,散胃寒。散胃寒当然要用温法,吃温热的药物食物,或者做艾灸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以热治热,但实际上,疗效是非常卓著的。
虚不受补黄帝内经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苑陈则除之。所以,虚证用补法,是治疗的根本原则,永远是正确的,可见,所谓虚不受补,应该属于一个伪命题。这是后世医家,自己学艺不精,弄不明白,整不出疗效来,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所谓虚不受补,意思是说,这人身体太虚了,不能承受温补,一温补就上火。这种情况存在吗?的确存在。现在有很多医生治病时都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是医生辩证不精,用药不当。临床有很多虚寒证,并非单纯的虚寒,而是同时具有肝郁化热的病机。对于这些患者,虽然虚寒,但不能单纯温补,因为他体内本来有郁热,一旦温补,郁热往往加重,于是出现上火症状。这就是一般医生所谓的虚不受补。但是,如果辩证精准,知道他有郁热,那么在温补之时,同时疏肝清热,问题就迎刃而解,既能温补正气,同时又不至于上火,就没有所谓虚不受补的情况了。在伤寒论中,虚寒体质同时兼有郁热的情况,就是厥阴病的范畴,有一系列的理法方药,只要辩证准确,自然效如桴鼓。
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就是湿和热向下走,在身体的下半部淤积停留,进而形成疾病。主要会形成生殖系统疾病,泌尿和消化系统疾病,身体下部的皮肤病、糖尿病、静脉曲张等等,病种非常多。就病机而言,主要是湿气和郁热。从上面讲述可知,湿气为实邪,主要来源于外感和内伤(脾虚生湿)两个方面,因此利湿是必须的。郁热主要是气机不畅而形成的,多数表现为虚热,是虚邪。因此,疏通经络、清除郁热,是必须的。而疏通经络,最直接的就是疏通下半身的经络,足六经。其中与湿气密切相关的有脾经、肾经、膀胱经,与郁热有关系的,主要有肝经胆经和胃经。
寒湿下注寒湿下注就是寒邪和湿邪主要堆积于下焦,即身体的下半部。寒邪和湿邪的实质,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二者均为阴邪,容易堆积于身体的下半部,进而造成寒湿下注。这里讲的寒邪和湿邪,既可以来源于外感,即感受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寒邪和湿邪,也可以来源于体内,即体质阳虚,阳虚则寒,寒则生内湿,进而形成寒湿。当然,也有可能内因外因兼有。不管是内因也好外因也好,其实质是一致的,都是寒邪和湿邪作祟,都是阴邪作祟,所以,我们只要温阳即可。当然,具体辩证之后,可以兼顾其他。寒湿下注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有腿部脚部水肿疼痛,脚腿冰凉,皮肤瘙痒溃烂,阴部瘙痒,各种生殖系统炎症,白带异常,前列腺问题,大便溏泄,痔疮,等等。简单的调理方法,有烫脚、艾灸、运动,红豆薏米茯苓生姜等熬粥口服等等。办法比较简单,但是行之有效,只要坚持,即可痊愈。
气阴两虚
气阴两虚,作为一种病机,是说既有气虚的问题,又有阴虚的问题,合起来叫气阴两虚。它的症状表现包括:
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心悸健忘,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形体消瘦,唇红咽干,尿频色黄,大便干。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质红少津,脉沉细或细数。
这些症状里面,包括气虚的表现,如倦怠乏力,心慌气短等;包括阴虚即燥象的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便干溲黄等。因此,表面上看,说是气阴两虚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个提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根本就不应该有这么一个提法。
所谓气的概念用于气血辩证体系,所谓阴的概念用于阴阳辩证体系,把两个不同的辩证体系的概念硬扯到一起,是要故弄玄虚呢?还是脑子缺乏逻辑思维呢?
其实这个病机所列的症状,基本就属于伤寒论中少阳病的范畴,所以这类患者应该按少阳病来治疗,方子一般选用小柴胡汤即可。当然视具体情况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剂。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典型方剂。而少阳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性病,主要是由于经络不通,病邪排出不顺而产生郁热。最典型的经络不通为肝胆经不通,就是小柴胡汤的适应证,症状表现就如上面所列。但也有其他经络不通造成郁热不能排出的情况,症状表现稍有差别。
上面列举的疲惫乏力、心慌气短的症状,往往认为是气虚所致。但黄帝内经有“肝者罢极之本”的论述,所谓“罢”,念“罴”声,古通疲劳的“疲”。意为肝主一身筋肉肌腱,人之运动,有赖于肝,故肝有病,易见疲惫乏力。而过度劳累,不管是体力上、精神上或情绪上的,都特别容伤及肝,易致不测,这实属至理名言。所以所以上述“气虚”症状,其实是肝胆有病的表现。
作为治疗少阳病的典型方剂,小柴胡汤的7味组成成分中,柴胡负责条畅气机,黄芩负责清除郁热,剩下的5味药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全都是调理脾胃的,可见小柴胡汤所治疗的少阳病,肯定有明显的脾胃症状。清朝著名医家陈修园曾赞叹此方:小柴胡汤最妙在于人参一味。就是因为陈修园认清了方中人参调理脾胃的重要性,而此方中对脾胃有调理功能的不仅仅是人参,上述五味均有调理脾胃之功。所以,小柴胡汤所主治的少阳病呈现疲乏无力等气虚(脾胃虚弱)症状,是理所应当的现象。
上述所谓“阴虚”的症状,正是郁热伤津的表现,而郁热正是经络不通的结果。也就是说,上述的热象燥象,都是郁热所致,而非阴虚所致。
对于“气阴两虚”,一般认为对应方剂是生脉饮。临床证明,这个方剂虽然解决症状有一定效果,但因没有解决根本病机,所以症状消除之后,过一段时间往往复发。
而用小柴胡汤治疗上述病机则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较少复发。当然,也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上述病机有燥象如咽干便干等,而小柴胡汤中的半夏比较燥烈,虽然可以用来降逆止呕化痰湿,但却会加重口渴的症状。所以,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方后注说,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天花粉是著名的滋阴止渴的中药,所以用天花粉代替半夏,即可生津止渴。
再一个问题,小柴胡汤中用的人参,在伤寒论原文中用的是上党的人参,不是现在的东北人参。东北人参比较温燥,不利于止渴,所以最好是用西洋参代替。
(未完待续)
刘耿铖/原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