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延寿相关的经轨多会提到一种叫做骨娄草/屈娄草/骨蒌草/啒娄草/骨路草/骨楼草/括楼草的东西,作为延寿法的相应物/加持物在护摩中被使用。如《金刚寿命》《乌刍涩摩》等经轨说以骨蒌草蘸酥油护摩,可除灾增寿。
???在网上搜个佛学大辞典,可以见到这样的解释:“骨娄草又作屈屡草、屈娄草、骨露草。乃密教修普贤延命法,于修护摩法时所焚烧供佛之草。为蔓生植物,生于深山,果实黄色,颇似乌瓜,味美。俗称此草为长命草。”
???说实话,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缘故,看到这个名字以及植物形态描述,我大概已经猜到了这是个什么玩意。但是为了稳妥起见,还是要查一查古文,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乌刍瑟摩经》:“若进讷嚩草(骨路也),若进火中,满十万,长寿。”
???《觉禅钞·普贤延命法》说“以骨娄草青者一茎揾酥”“骨娄草,乌瓜根茎也”“慈觉大师抄云,乌瓜是代物,唐、日本无之,月氏国物”。同书《香药钞》说“骨娄草唯天竺有,唐土、吾朝都无,其代用活娄草”“活噜草,乌瓜茎也”“骨路草者,名为延命草也,其草四季不变,表长命之相也”。
???《白宝口·普贤延命法》说“烧屈娄草,又云用括楼草(此云乌瓜)”“屈娄草……其代用骨楼草”。
对于唐国本土有的植物,阿质达霰在梵文音译词后加注名称。而本地没有的,如“阿底目迦多花”,则仅保留音译。
???根据以上诸资料,有几点论述如下:
???1.参看阿质达霰译本上下文,“阿波末哩迦”小字注“唐言牛膝”,“黑阿迦噜”小字注“唐云沉香”,“舍多花”小字注“唐言回香花”,“么户保怛哩迦”小字注“唐云天门冬根”。也就是说,但凡加了小字注的音译词,都是中国本土有的植物,不然无从命名。那么,这个“讷嚩草”对应的中国有的植物,名字就叫“骨路”。
???2.各经文、钞传中的骨娄/屈娄/骨蒌/啒娄/骨楼/括楼等等词语,都是“骨路”的近音词,所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3.骨路用的是茎,不是根,否则不存在“青”的描述以及“一茎”的计量单位。
???4.骨路是藤蔓植物,形态与乌瓜类似。
阿质达霰于开元二十年(公元年)之前译出《乌刍瑟摩》,不空于天宝五年(公元年)开始译经。
???5.阿质达霰先译出《乌刍瑟摩》,不空后译出《金刚寿命》,有沿用译名先例的可能。
???6.这玩意是现在的栝楼/瓜蒌。栝楼/瓜蒌在《诗经》中名为“果裸”,骨路/栝楼/瓜蒌应该都是这个词的变音。
???7.唐本草已存在“栝楼”一词,为什么译经时没用?不知道。但需要注意的是,汉译密典中也有不符合当时本草记载的例子,如将姜黄称为“汉郁金”或“橿黄”,将西红花译为“郁金香”,更多的时候只写“郁金”二字,与中药“郁金”同名,等等。
???8.也可能因为骨路/栝楼本身都是取音的词,或者是近音词,没什么区别,所以就继续这样翻译。只是中药材的栝楼/瓜蒌名字定型下来,并被更多人知道,后世也就不知道骨路是什么东西了。
???又,根据上图所说,阿质达霰译经时似未在唐国境内,或许因语言文字等差异使用了“骨路”,而非唐国本草内的“栝楼”。
瓜蒌与赤瓟
???9.栝楼/瓜蒌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藤蔓最长可达10米,绵延不绝,或许以此为长寿缘起。若在亚热带、热带地区,植株全年常青也是有可能的。栝楼的果实呈橘黄色,可食用、入药。“乌瓜”据百度大阿闍梨说是“赤瓟”。查资料可知二者植物基源、形态等均相近,因此古人有“即乌瓜”“以乌瓜代”等记载。
???10.一家之见,仅供参考。
???另一方面来讲,为什么用栝楼/骨路作为长寿的缘起物?因为它长/绵延/常青。换而言之,加持物的选取有赖于人的认识,有赖于当地大多数人的观念。如经轨中所说,求长寿用骨路草护摩,求财富用五谷护摩,求敬爱用花护摩,这都是基于人们共同的认识的选取的。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可以佐证。真言宗一些钞传内记载日本祖师在选择延命法护摩加持物/缘起物的时候会将松针、菊花根茎等切碎使用,选择护摩所用木料时则强调要用松木或柏木。这显然是从汉文化里松柏、秋菊代表长寿/老者的观念中脱胎而出,是经轨未曾记载的内容。这展示了真言宗理论强大的包容性,也是真言宗实践内容不断发展的体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