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治法及方药的运用

2清热法

清热法是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清热、泻火、生津、解毒的一种疗法。适用于一切热性病症,如温病、瘟疫、痢疾、疮疡等。是治疗热性病最主要的治法。

热有虚热、实热的不同。实热宜苦寒清热,虚热宜甘寒清热。

1清热解表

用于清表(卫)分热,如银翘散、桑菊饮之类。

2清热泻火

用于清里热、实热。热在气分的,证见高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用石膏汤。如里热炽盛,证见烦躁口渴、口舌生疮、便秘尿赤,宜清热通便以泻火,用凉膈散。

3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炽盛的病症。如高热、头面咽喉肿痛,用大剂消毒饮。如肠胃积热、疮疡肿毒、高热狂躁,用黄连解毒汤等。

4清热生津

用于气分热盛、汗多津伤或津液已伤而余热未清的病症,如石膏汤加味、竹叶石膏汤、人参石膏汤之类。

5清热凉血

用于清里热、清营血分热。如温热病热入营分,见高热、神昏、烦躁、谵妄、身发斑疹等,用清营汤。血分热盛,见高热、神昏、吐血、鼻出血或发斑疹等,用犀角地黄汤之类。

6滋阴清热

用于虚热、久热伤阴。如热病后期,余热未清,阴液已伤的,用青蒿鳖甲汤。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的,用秦艽鳖甲汤之类。

1

注意事项

(1)清热法应用范围比较广,应当辩证选用,清脏腑热要按脏腑虚实辨证论治。

(2)热证夹有湿邪,应配合化湿;燥热应结合润燥;便秘可结合泻下。

(3)体质虚弱而有里寒见证者禁用;妇女产后慎用。

2

常用药物

1清热泻火药

石膏、芦根、天花粉——性味甘寒,均能清热除烦止渴,治肺胃热盛。但石膏比较寒凉,泻火力强,用于阳明气分热盛或肺热实证;芦根清热之力较缓,用于肺热咳嗽,兼能清胃止呕;天花粉生津止渴较好,用于热证津伤而见口渴,也常用于消渴病(糖尿病),又有消痈肿及排脓作用。

黄芩、知母、栀子、龙胆草——性味苦寒,均能泻火除烦。但黄芩、知母善清肺热,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黄芩又能清热安胎,知母又能滋阴润燥;栀子善清心热,用于心烦躁狂,又能凉血止血;龙胆草善清胆实热,用于目赤肿痛、胁痛。

竹茹、淡竹叶——性味甘寒,均能清心胃烦热。但竹茹着重清胃止呕;淡竹叶着重清上焦热而利尿,以引心火下行。

黄连、黄柏——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解毒。但黄连善治湿热下痢、心火亢盛、口舌生疮;黄柏善治膀胱湿热、肾火亢盛、睾丸肿痛。

草决明、谷精草、夏枯草——性味甘寒,均能清肝明目。但草决明比较咸寒,有降血压和调整肠胃通便作用,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头痛、便秘;谷精草则偏向于疏风,多用于目生障翳;夏枯草并能散结。

2清热解毒药

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均有消炎解毒作用,用于痈疡疮疖。银花、连翘又能宣散表热;蒲公英善治乳痈;紫花地丁善治疔毒。

大青叶、板蓝根——均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用于治疗温病热毒(乙脑、流脑)、喉痹肿痛(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肝炎黄疸以及小儿痄腮等证。

白头翁——善于清热治痢,对菌痢、虫痢均有效。

3清热凉血药

犀角——清热凉血而清心火,解毒定惊作用颇强,治温热邪入心包、热毒炽盛、发斑吐血、鼻出血等证(由于价格昂贵,可用水牛角代替,效果相同,则量克大十倍)。

白薇、丹皮、地骨皮——均能凉血、退虚热。白薇多用于产后阴虚发热;丹皮用于活血行瘀而清血热;地骨皮常用于阴虚、肺热。

生地、玄参——均能凉血止血,养阴增液。但生地凉润之力较强,多用于热病伤阴、肾火上亢,以及糖尿病等;玄参重在泻火解毒,又能软坚散结,用以治疗痰火结核、咽喉肿痛。

赤芍、紫草——均能凉血活血。但赤芍又善于消痈散肿,治血分瘀热;紫草善于透疹解毒,治麻疹血分热毒,又可作预防麻疹用。

nanminggezhu∣一个有用的







































白癜风中医治疗
白癜风专家研讨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chaoyang.com/tfls/2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